在中医药现代化转型的浪潮中,传统智慧传承与知识产权保护犹如天平的两端,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成为产业发展绕不开的关键议题。近年来,“中药专利” 话题热度飙升,其中外资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动作更是引发诸多讨论。但抛开情绪因素,我们更应聚焦于:技术知识怎样才能切实服务于产业发展?专利制度又该如何为传统医药赋能,而非成为限制其发展的枷锁?今天,我们就以株式会社津村为例,看看它在中药材种植技术专利布局上的探索,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回归《专利法》的原点,我们会发现,专利绝非横亘在技术之间的“围墙”,而是搭建起创新技术保护与共享的“桥梁”。专利制度的核心宗旨,并非为技术建起壁垒,而是打造一个既能有力保护创新技术,又能促进其广泛共享的良好环境。这一理念,在津村的专利实践中得以体现。
甘草,作为数千种中药方剂的基石药材,在中医药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长期以来,甘草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野生甘草由于过度采挖,资源濒临枯竭,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人工种植甘草之路也布满荆棘,种子纯度低,导致种苗质量参差不齐,病虫害频发更是让种植户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甘草的产量与品质。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痛点之一。
展开剩余57%2001 年,津村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医药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科研团队,针对甘草种植的种种难题,展开了十余年全方位的研究。从源头的种子提纯入手,建立严格的选种标准,确保每一粒种子都拥有优良的基因;制定规范化种植标准,对种植的每一个环节,从土壤选择、播种时间到田间管理,都进行精细化规范;研发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甘草的天然品质;致力于高酸含量甘草培育,提升甘草的药用价值。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优化,实现了纯种乌拉尔甘草的大规模量产,为甘草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凭借这一突破性成果,高酸甘草种植技术更是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授权。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技术成熟、手握专利之时,津村没有将其视为独占市场的秘密武器,而是将专利无偿开放给国内相关企业。这一做法,打破了“专利=垄断”的固有认知。对于行业而言,开放的专利意味着众多企业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获取先进技术,迅速提升自身甘草种植的标准化水平,让整个行业的发展少走弯路;从中医药产业的宏观视角来看,这种技术共享则能有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从最初的源头种植,到中间的加工环节,再到终端产品的生产,质量门槛得以全面提高,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筑牢根基。
津村的实践生动地诠释了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保护”与“共享”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面。保护,是对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突破给予坚实保障,激励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未知,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共享,则是将那些能够推动行业整体进步的通用能力在保障知识产权前提下进行协作分享,促进全行业协同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像津村这样在专利布局中巧妙兼顾两者,中医药便能真正踏上一条“守正创新、共荣共赢”的康庄大道,更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发布于:广东省金富宝配资-炒股配资资讯-加杠杆的股票平台-可靠配资开户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